中文字幕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,caoporm超频视频香蕉,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,欧美丰满熟妇xxxxx

北岳恒山
北岳恒山
HENGSHAN MOUNTAIN

天地有五岳,恒岳居其北。巖巒疊萬重,鬼怪浩難測。唐 ? 賈島

VIEW MORE
scroll down

傅振倫 | 1950年雁北考古行記


這里獻給讀者的是我國考古學家傅振倫先生珍藏30余年的《雁北考古日記》。這位年愈古稀的考古學家從三十年代起就從事考古、歷史、方志等學科的研究,有很深的造詣。

  1950年七八月間,文化部派遣的雁北文物勘查團來到雁北考察??辈閳F由16人組成,團長為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先生,副團長為清華大學教授陳夢家、劉致平先生,時任北京歷史博物館設計員的傅振倫先生位列其中,是一個名家蕓萃的考古團隊。由于當時經濟、交通條件的限制,即便是陣容這么強大的學術團隊,出行時乘坐的仍是騾、牛等牲畜拉的木轱轆大車,條件之艱苦,令人慨嘆??疾焱局校嫡駛愊壬粌H對所到之地的古跡、建筑作了記載,對沿途的所見所聞、行止閑談也多有記錄,將這次難忘的經歷撰述成日記。

  1998年,應《雁北今古》編輯部約請,傅先生將這部珍藏了多年的《雁北考古日記》發(fā)表于該刊第2期上。

  鑒于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考古行記,本刊特整理轉載,以饗讀者。

 

——編者按    

 

▲傅振倫先生

  傅振倫(1906.9—1999.5),字維本,河北新河人,1929年畢業(yè)于北京大學史學系,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,中國現代歷史學家、方志學家、博物學家與檔案學家。出版專著24種,發(fā)表論文500余篇,涉及史志、文獻檔案、文物、博物館、科技史、武術、軍事、民俗、世界語等方面。

 

 

1950年雁北考古行記

傅振倫

 

《雁北今古》的原編者按

 

  這里獻給讀者的是我國考古學家傅振倫先生珍藏30余年的《雁北考古日記》。這位年愈古稀的考古學家從三十年代起就從事考古、歷史、方志等學科的研究,有很深的造詣。1950年曾隨中國文物考察團來雁北,對大同、左云、山陰、應縣、渾源、陽高、朔縣等地方的古建筑、古遺址作出十分詳盡的調查,所到之處,都有筆錄。這部日記,為我們保存了分珍貴的歷史資料,對今天編史修志大有裨益。

 

▲出行時乘坐的木轱轆大車

 

說明:文中括號內文字均系作者原注。

 

  1950年7月,我參加新中國中央文化部第一次組織規(guī)模較大的“雁北文物勘查團”,到晉北調查大同云岡石窟,山陰故驛村古城,應縣、朔縣等古建筑,渾源李峪出土戰(zhàn)國銅器的遺址,陽高古城堡和廣武等古墓群。勘查團分考古及古建筑兩組,團員16人,以裴文中同志為團長,工作了40天。次年3月初,編印《雁北文物勘查團報告》,收論文12篇。今雁北地區(qū)編地方志書,特就個人日記,摘要記其有關地方故實者。

 

大同 7月21日至27日

 

  7月21日(星期五),七時半,由北京西直門至車站出發(fā),過青龍橋站有詹天佑銅像??登f山勢平坦。18時6分抵大同,下榻察哈爾省立師范學校。

  22日,在山東菜館迎賓館早飯,公布本團預算1500萬元,計辦公費4萬,文物購置費200萬,準備金300萬。每人每日食量3斤12兩。

 

大同西門城樓殘破情況  1950.7

 

  上午由鐘樓(今設公廁于內)、鼓樓(有清康熙碑)東行,經關帝廟(有康熙五十一年鑄鐵獅二)出東門,過河五里為無愁坡,有元魏所筑平城故址。有遼代磚瓦及宋元印花白瓷殘器。崗上北端有坯砌瞭望臺,又東為故城村乃秦漢平陽城,未及往?;爻呛?,觀陽和街遼西京國子監(jiān),明洪武八年在此建府學,有琉璃九龍壁,前有水池,護以欄干。洪武十二九年改為代王府。武宗幸大同時即駐蹕于此,崇禎末,毀于兵。

  下午游下華嚴寺。東向,門內有遼壽昌元年九月十四日石幢,殿宇雄麗,佛像尊嚴,梁上書有“重熙七年九月十五日午時楊又玄建”等字。有《金西京大華嚴寺重修伽教藏記》碑,其經庋藏謹嚴,清道光二十年社主驗封,宣統間啟封。大殿北有下寺,即?;鄣?,圯于民國二十二年間,將明嘉靖鐵像移入正殿。正殿前有天順間鐵鐘。院中有普同塔八面經幢,高五尺,建于“遼太康二年丙辰十月甲申朔十七日庚子日庚時”,系從城西楊柳坡移來者。

  繼游南大寺(善化寺),山門建于金天會、皇統間,正殿建于遼,金天會(一說大定)重修,猶保存至今。

  23日,乘大車赴云岡,過五龍壁,出北門,傍武州川(俗呼伏河)西行。出山塞口,巖壁上摩刻徑方丈余的一個大“佛”字,地名佛字灣,舊有遼金寺廟。清順治六年姜瓖事變,摧毀殆盡。今僅存觀音堂一處,堂創(chuàng)建于遼,金重熙、明宣統三年、清順治八年、康熙五十二年、乾隆十二八年、道光六年先后重修,有志書或碑記可考。廟內有順治八年雕造大石瓶二只,供神前。其后有三洞府,其前為琉璃影壁。三龍飛舞,姿態(tài)生動。

  山西所產土豆最佳,實大而甜美。產煤也很豐富。酈道元《水經注·漯水篇》記載:“黃水又東注武周川,又東歷故亭北,右合火山西溪水。水導原火山,西北流。”又引《魏土地記》曰:“平城宮西三十里,武周塞口者也。自山口枝渠東出,入苑,溉諸園池。苑有洛陽殿,殿北有宮館。一水自枝渠南流,東南出,火山水注之,熱同樵炭也”。近人章鴻釗《古礦錄》說:“按山西自昔多火山之名,亦每產石炭。凡此皆當為地下炭氣郁勃重蒸之象,而非今之所謂火山也。”其言甚是。

  前行25里,11時而至聞名世界的石佛寺——云岡石窟。由大同市第六區(qū)人民政府協助,安頓下來。飯后不及休息,即考查佛洞及附近古跡。

  記載云岡石窟寺之最早者是《水經注》及《魏書·釋老志》。朱希祖、葉瀚、陳垣諸先生曾前往考察。日人接踵而至,敵偽時期更詳加調查。十九世紀以來中經帝國主義分子勾結軍閥官僚、市儈奸商,多方砍伐盜運,經1929年7月11日調查,已慘遭破壞。佛頭即損失了300多個,售價大洋300元至千元不等。新中國成立后,云岡劫運,始告結束。經雁北文物勘查團的調查,仍需加強修整、保護。最早營建的縣曜四窟在今西區(qū)的第16洞,石質堅硬,保存尚好,其余各洞多屬砂石,不耐風雨、日光,漸行風化,洞中或漏雨水,或被風沙剝蝕,或淤塞,有已倒塌者。洞中鴿燕營巢,兼以人畜糞便,久則產生腐蝕作用。放羊人及頑童有時以投石擊佛像為戲。明清兩代修補妝鑾墁泥彩繪,庸俗可憎。游人涂抹,鑿刻題名,所在多有。鄉(xiāng)人往往儲存糧草,炊飯煙熏,香客燒紙進香,都損壞了古跡。某洞有慘遭日本侵略軍殺害的尸體一具,久無人認領。經向上級反映,其后業(yè)經清理、繕修,妥加保護了。

  沿云岡西坡走上岡頂,頂上舊有民居,因風罡多病,乃遷居堡下。西部有石礎,撿得北魏“傳祚無窮”瓦當。中部為玉皇廟,有明代殘碑及崇禎鐵鐘。東部有古建遺址,也發(fā)現“傳祚無窮”瓦當。其下為第三窟,傳說是通樂寺遺址,為曇曜所居者。

  24日,上午到云岡東南3里的河南岸西梁村采集史前遺址標本,得陶紡輪及質細而堅的灰色和淺紅陶片,表面有平行黑線文,這是甘肅馬家窯系仰韶住地所習見者,還有新石器時代常見的磨光石斧。從農民趙某手購得小型長方石斧1枚,這是河南仰韶村經常見到的。據裴文中同志說,古初人民住在臺地之上,其后逐漸下移,以接近水源,從此地的考察,也得到了證明。

  下午乘大車赴西三十里的高山城考察細石器文化遺址,地質礦產調查隊李星學同志偕往。云岡西行二里,河西岸巖上有石窟數,又五里至武官屯,6時20分至高山鎮(zhèn),住小學校。高山鎮(zhèn)是明代大同防御左翼的一個衛(wèi)所,宣德初廢,天順三年又重設站馬守兵,是北通左云、右玉的要沖。今僅存東門(靖寧門),西門內有關帝廟,門外峙立鐵獅二,萬歷廿六年鑄,鑄工是太原府盂縣金爐匠人趙鐵、陳清,還有明嘉靖二十年鐵鐘,仆地。

  25日,上午到村西三里的臺地上,搜集標本。臺地高15—20米,土名“塔兒嘴”,西傍枯樹河,北臨武州河,二河交會于此,西南與孟家灣相對。為水沖擊成了斷丘。北端陶片石片較多,可能是古人所居之處。陶色深灰質堅,含沙很少,表面有篦文,壓成并行三角形的點或釘形,惟繩文者極少。有一石環(huán),系瑪瑙及燧石打成,還有石箭鏃一件及鉆。其西南有城隍廟,鐘有萬歷二十五年鐵鐘,上鑄“欽依(派?)守備大同府高山城地方以都指揮提總行事指揮使供之維”等字,正殿月梁是明代作法。塑像男女各一,男朱袍藍花,金龍蠣粉堆金,女龍冠霞披,亦明代官服;紅漆神案,亦同時之物。

  城西5里有土城,為舊城址。遺存園頭刮器和石核,都是細石器的典型品。還有田鼠化石,我國細石器多發(fā)現在長城以北,這里似是細石器文化分布的最南之線,相當新石器時代末期,但無彩陶的痕跡。李學星言:此地海拔1210米,西端原有50米,十年來沒入河中。孟家灣東,土名大南梁,撿得玉環(huán),紅陶獸足及半兩錢。

  下午過河至焦山寺(古名懸空寺),寺在焦山坡上,有廟宇四組。第一層為泰山廟,是三個橫窟,每窟三門,塑象三,均殘,門外西側有萬歷三十二年四月吉日立的《建修泰山廟碑碣》,廟東山坡旁有道士壽塔十二所,系康熙四十三年、道光二十三年所立,又東有古塔一。第二層正中為河神廟,東西壁有道教畫,西壁有二人作蒙古裝束。后有比丘像,有“萬歷××年創(chuàng)建修理”題記。殿東有修建白衣觀音廟殘碑,萬歷三十四年立,撰人署“欽賜守備大同高山城地方都指揮陳國策”。觀音殿外東西山坡都有石窟,東窟較大,方形,釋迦坐像高4米,似遼金建造。由二層東行折北,路旁一小窟,有多寶、釋迦二佛并坐,有北魏作風。第三層有平頂長方大窟,縱橫670厘米、660厘米,系道教象。其上一小窟,有北魏造像,已殘。上行而西,有廟額日“太山仙境”,西有明代磚楣,山頂矗立三層六面磚塔,上層高而細,似燈塔狀。當日返云崗。

  26日,午后三時后由云岡返大同,中途調查吳官屯西的北魏石窟??咴谖渲荽ū卑?,連亙200余米,最低處去河灘地面在1米以上,大部殘缺。東行3里,隔水望見魯班窯洞窟,大者1,小者10,《水經注·?水篇》所謂“祗恒舍并諸窟室,比丘尼所居”者,即此。時山雨欲來,洪聲震耳,未及往。大車方及塞口,山水大至,驢車陷水中,揚鞭策之始出。至大同,已下午七時,衣履盡濕。

  27日,雨,上午整理日記,下午游上華巖寺。寺西向,建于遼,金天眷重建,1925年新修。大雄寶殿前有太二年丙經幢,幢前有四級八面鐵塔,高八尺,雕造力士、龍風、花鳥、人物,系萬歷甲子奉國將軍鎮(zhèn)國中尉某修;工匠是大同北草場金火匠陳玉,子志學、志道、志義、孫大小三受兒。有僧8人,6人出外誦經,日得25000元,廟會在正月初八日。

  過街市,求所謂“西蕃刀”(斯開大小銅件)者不可得。

 

山陰 7月28日至8月16日

 

  28日,9時35分從大同站搭同蒲火車赴岱岳鎮(zhèn),2時28分至站,乘大車赴縣委招待所。車主李某為述當地故事傳說,有不可信者,姑記之于下:故驛村在岱岳東南65里,城內曾發(fā)現古磚,長5尺。東南角嘗出土古物,其中有古矛200多件。海子也常發(fā)現古物。風神廟有石礎,每風雨即潤,且吼,有聲。故城常有水患。寺有石獅,老僧說“獅子眼紅,水灌故城”。小僧不信,戲將獅眼染紅,果然桑干河發(fā)了大水,淹沒全城。居民挖渠疏水,久未成,福大公司包工治渠,也未成功,解放后才修成新渠。岱岳鎮(zhèn)南六十里有華悲巖,俗呼“饅頭山”,有北岳廟,鐘聲宏大,聲聞40里。草垛山產桂莧(?)草。傳說有聚寶盆。境內有日中城,遼人韓昌曾圍困宋太宗趙匡義及楊五郎于此。岱岳西南80里,當廣武城北2里處有半坡村,有宋代所筑的200座謊糧堆,傳說是宋人所筑,向遼人表示糧草充足無缺。(實系漢將士之墓)山陰縣宣傳部賈笑誼談:本地古跡多,居民怕破壞風水,不敢挖。居民迷信以為得古物者多招災難,因此占跡、古墓多保存下來。近來為了生產,有翻土肥田者,也有挖墳求寶者。

  29日,由岱岳發(fā)故驛,雇馬車1輛,計程45里,價6萬元,因雨遲至午時始啟行。東南10里渡桑干河(漢稱治水或?水)。沿路無樹木,多植麻,居民煮硝為鹽。據云:解放后,從北京遷山陰者400戶,每戶給田7畝,每年可收谷7斗。又15里至山陰舊城,尖于第二區(qū)公所。城磚多被拆去,以修水渠。公所西為舊相府第。北有經幢,八棱。下午3時復行,3里渡黃水河,又前為四里莊,25里(一說15里)至故驛,已5時半,宿于民居。房東劉老漢殷勤招待,請休憩做飯灶炕上。晉北夏日風寒,主人以熱炕待客。三伏男多袒胸,著兜肚、背心或坎肩,皆紅色。稱青年曰“后生”,稱壯年曰“老漢”,稱妻曰“鍋頭大師父”。山坡荒涼,多芨芨草,可造紙。房舍整潔,灶墻都涂以石灰??毁N壁紙,上鋪席及毛氈。

  山陰縣今治在岱岳鎮(zhèn),屬察哈爾省雁北專署。山陰縣,景帝后三年置,西為陰館,東為澂陶,晉永嘉后,遷逕南,隋大業(yè)三年為神武縣(一說為善陽),唐為馬邑,契丹為山陰館,宋神宗建山陰縣,遼為河陰,金大定七年改為山陰,貞佑二年升忠州,元為山陰。明永樂三年重筑,清、民國因之?!犊h志》載八景有曉城樓櫓,(故驛廢城,日初出時曙光掩映,望如樓櫓)有塘石征風,(城西南15里相傳有石如屏,人取砌炕,夜作風聲如吼,懼而送出,鄉(xiāng)民建祠以祭風神。在縣南15里古城西北。按《大同府志》卷一五祠祀門云“在忠州城西北隅”)。鄉(xiāng)長談:古驛即古邑,城外西南有大小海子及蛤蟆灣。相傳昔有郵差晨出城,遇海市蜃樓,垛雉可見。又傳城內發(fā)水,常沖出陶罐(其內有時有骨灰)、磚瓦、銅箭頭,又曾發(fā)現金牛,為南人拐去。古錢多五銖,也有半兩。古磚長七八寸,村民取以造井。房東劉老漢又談:故城略作方形,而缺西北角及西南角。每面各兩里,南北各二門,東北為子城,有禁牢。城內可種地十余頃,他處堿鹵五谷不生。北門東至西南城角及城東南角外,修平行二渠,俗稱“舊渠”。南門斜向東北之渠,系敵偽時期所修,人稱“新渠”。故驛村北7里處有圪堆,高七八尺,有一次城發(fā)水時,人畜盡亡,僅夫婦二人逃出,至此而死。

  30日,赴村東北1里的山陰故城勘查,故城南北向,偏西20余度,周十里,在新渠附近發(fā)現人畜骨骼頗多。南城厚4米,古磚厚廣長514.28厘米。在北門之西,揀得遼磚數方,東北城角附近多紡輪、殘豆、盆、鼎陶器,新渠左右尤多。下午雨,至真武廟(在臺基上,有萬歷二年鐵鐘),訪水利局干部,據談:桑干河至古城的坡度為100度分之一,解放軍68軍203師607團,掘地深1.2米就有了水,開鑿桑干河淤的南干渠,深4米處仍有夯土。地下1.5米處發(fā)現陶蛤蟆、陶罐盆、石臼、平州、晉陽、茲氏、平陽九枚的鏟形銅幣、三稜箭頭,還有灶臺三處以及瓷瓶;宋崇寧重寶,載在《察哈爾文化》二卷四期。真武廟前有高丘四,似是鐘樓或塔址。

  31日,全天到故城采集文物,撿到半兩五銖,大泉五十等古錢。有白瓷殘碗,底書“賈金”二字。

 

 

  8月1日,上午測繪故城平面圖。下午雨后到故城采集,得殘布及刀幣殘柄,又得銅鏃、菱紋磚、龍云紋瓦當。鄉(xiāng)人送來漢帶鉤一枚求售。鄉(xiāng)人尚藏有淳化、天圣、熙寧、元豐、元祐等錢及“南京皇甫”銘文的銅權。

  8月2日至3日,故驛村北新渠道中,沖出古磚墓壙,南北向,偏西10度,墓上有繩紋瓦及殘?zhí)斩?。雇?人發(fā)掘,每工日酬米9斤,壙略作方形,南北各3.9米,有南北二室,各長1.9米,尚完好。東西為墓道,其磚長28或31厘米不等,寬15厘米,厚5厘米,墓中空無所有,疑遷墓他去者。惟東南及西南角,有頭蓋2枚,似非原主人。裴文中同志攜歸寓室,以濕綿紙包之,夜半啾啾有聲,眾大笑以為冤鬼向老漢索頭云。次日有婦人來,責備我團盜掘其先人墳墓,意欲訛詐求償,房主人不令睬理她。

  4日,鄉(xiāng)人談:村西南8里為雁門關至渾源大道。在李家莊(故驛南3里)村南2里有東西2沙堆,居民指為亂冢,村西南40余里,在新廣武大道上的察南堡半坡村有亂冢200余,高約八九尺或一丈,傳說是謊糧堆,似系漢墓,因作前往勘查之計。鄉(xiāng)民有獻古陶器者,記其出土地點,酌給獎金。

  5日,故驛村南3里為東沙堆,東南為李家莊,山南里許有4古墓,方6丈至8丈不等,農民耕作,幾夷為平地。南半里復有古墓,高約8尺,其南為何氏墓,有清雍正癸卯(1723年)何瑞天墓,南數步為康熙辛丑(1661年)何謙甫墓,都有墓碑。其南為后土山川神碣。附近又有2古墓。其西北為南新寨村。此村東南1里,有明嘉靖廿七年諭祭郭登庸碑。東南2里是沙家寺村,金朝名“匝嵐里”,東南半里山坡上有遼節(jié)度使開國伯沙彥恂墓,石人1,石羊2,石蛙、石豬各1,半埋淤土中?!渡彻俱憽?,額二行,篆書,水沖在坡下溝中,高5尺余。乾隆《大同府志》卷六古跡門山陰條下云,“墓在縣南30里沙家寺東山坡,明正德中,水沖出石碣碑銘”,即此。又南為女兒廟及九龍灣。

  午飯后,游沙家寺,即瑞云寺,建于金明昌二年,左有鐘樓,兩廡猶存。瑞云寶殿內,有明代萬歷所鑄鐵佛多尊,有元延佑五年七月十五日謙公和尚壽塔,據銘乃“門資惠全等立石,五臺山□州庵頭圭峰寺講經律論賜紅沙門才吉祥撰并書”。旁有古松,后為明萬歷五年所立六面磚塔,五級。二層龕內有木雕像,后有大殿,明鑄佛像多尊。此寺建于金,明代萬歷、天啟,清代康熙、乾隆、嘉慶均重修。游畢日暮,返寓。

  6日,星期日,上午游征風寺,有風神廟,是本縣八景之一。并游關廟小學,有清同治碑,上有“薛家圐圙”等字,后字似武則天所造的國字,居民云二字音讀如“庫列”云。候車三日不至。

  9日,雇大車一輛,言明每日車價45000元。7時由故驛出發(fā),西行10里至西沙堆村,又10里至后所,尖。此是第三區(qū)駐地村。村設小學,分六班,學生240人,校在清道光重修,觀音殿、河神、馬王、龍王之廟。15里至陸莊,又15里至新廣武,乃明廣武營地,洪武七年創(chuàng)置(舊廣武在西5里處,又有舊城在城南)住郝三毛仁宅。

  房東談:廣武370戶,1600人,土地40頃,去雁門關20里。新舊廣武間,各有亂冢(俗呼謊糧堆)230多座,有大冢,上建碉堡,是明代烽墩,上廣二丈四,下廣三十丈。近山處有大冢9座。一月前村民詹奎見1冢為水沖毀,內有紅漆棺,有彩繪陶壺7件。今年發(fā)現1磚墓,磚大小與今同。又言:后所西南1里有宋代余太君屯糧處,東南有六郎寨。

 

廣武北溝西塌下的漢墓  1950.7

 

  10日,新舊廣武間,月前發(fā)現古墓,前往勘視。并宣傳新中國的文物政策。其墓去地1丈,壙磚13排,廣1.53米,磚大小4×14×27厘米,陶器出于壙內,紅漆棺木似是建昌松,棺下有炭。擬雇工協助清理古墓,工資每日6000元,供食費則4000元,或云大墓1300多方米,一人日掘5至7方土,清理需3000工,需糧40000斤。

  11日,上午游舊廣武北極閣,閣在北城玄武廟,有清康熙三十八年太和宮鐵鐘及雍正十年碑,碑言乾隆重修。居民三百戶,又于廣武撿得灰白瓷碗底,下印“元豐通寶”錢文。下午游城北2二里的二道河(名東洼里),古墓3座,毀于水。又游長城,其磚大小40×18×9厘米。

  人民有捐獻古墓陶器者,償以值或獎金。

  12日,下午訪郝秀才,是中央領導同志薄某之師。據談:岱岳鎮(zhèn)東南10里樊長茂,字永發(fā),藏敵偽時期所修《山陰縣志》油印本。新廠武乃古驛所,明立連帶城,清代西部屬代州(朔平府),東屬代州,設巡檢、千總,北5里里仁村(即故城村),是漢代廣武舊地,有下關城。西山上有六郎城,實元將楊友、楊山所筑邊城。又言:縣多武人,張遼(?),代府莊人;周德威,紅坡渡人;尉遲公,城西90里下木角人。又言:本地居民遷自洪洞大柳樹葛家溝云。

  13日,雨。上午郝文生來,據談:大同有梳頭、化妝師父服務于封建官僚地主家。庚子年慈禧太后離京,八月十三日到新廣武,住西昌客棧。又言:新廣武是連邊之堡,地處沖要,在正大鐵路未修建以前,磚茶多經此輸出。在同蒲鐵路未修建以前,又為曲沃、汾陽食鹽運輸樞紐。還談到錫山的歷史,說:清季他在山西武備學堂畢業(yè),李根成任校長,后入日本士官學校,經神池古士成之介,加入了孫中山的同盟會。歸國后,經吏部尚書大同李應池的介紹,任山西八十五標標統(時晉軍有八十四、八十五,兩標,猶今團長)。辛亥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后,九月初二日他才殺死陸鐘琦,自任軍政府都督。因是商人出身,善盤剝,民國三年興水利、樹、蠶三利,除辮發(fā),足、吸毒三害。

  14日,雨中乘大車發(fā)岱岳。東北行50里至薛家圐圙,尖。飯后北行,經桑干河閘、泥河村,東北經閣老墳、王家屏、河陽堡,15里至岱岳。今日行程80里,飯后沐浴即入睡鄉(xiāng)。此地產麻,縷線可绱鞋,堅韌耐久,購5斤攜回。

  15日,安營子村趙珠浦來談:山陰西北5里的安營子村,即安銀子村,1926年西北軍張自忠駐軍于此,始改稱安營村,解放后改名安榮村。俗語說“邊四罵閻王,馬踏下河西”,有人以為即是此地。這一帶有十二堡,傳云即遼肖太后的營、庫,今附近仍有關口上、東門口、郭兒營等地,附近有石門古墓,并發(fā)現半圓瓦當及宋“崇寧重寶”等錢,1925年發(fā)其墓,內有壁畫,1931年又發(fā)現骨骼,長五尺,今存大同女子公學康覺民處,明萬歷時,山陰知縣段某浚桑干河,灌荒熟地4500余頃。清宣統三年知縣事李某又開普濟渠,東西長25里,其后民生公司治渠,計東西長65里,南北寬15至18里不等,民頗得其利。今修渠灌田,實福國利民之道。

  午送文物標本箱,托運至北京文物局,運費6萬余元。

 

察哈爾南部漢墓分布圖  1950.7

 

 

應縣 8月16日至18日

 

  16日,由岱岳發(fā)應縣。雇大車1輛,費9萬元,按當地人計價以白洋為標準,大約白洋1元折合1萬2千元。10時登程,東北5里至王莊,有石幢,前行50里欲渡桑干河,水暴漲,不能濟,住秦莊小學。3日水始落。

  18日,由村東涉黃水河、雁河、木瓜河,經寇寨渡桑干河,行15里抵應縣,去岱岳已70里。住縣政府。秘書為介紹情況:應縣人口15萬,城區(qū)8千人。物產有土鹽,運銷鄰近四五縣,又產硝、堿。藥材有黃芪、大黃、黃芩、甘草。敵偽時期,喝料吸毒者千人,城區(qū)二三百人,種大煙達9年之久,運銷口外??h中唯一國寶性的文物為佛宮寺遼代本塔。1928年軍閥戰(zhàn)時曾中炮彈200余發(fā),當年修理,費了白銀526元,次年修理,用了559.85元,抗日戰(zhàn)爭時中20余彈,后又中40余彈,西南面損壞較重,1948年起火3次。解放后,省府計劃重修,撥了120水車,2千斤小米,薪車杯水,無濟于事。

  下午游佛宮寺釋迦塔,塔在城內西北隅,建遼清寧二年(1056年),由和尚奉敕桌創(chuàng)建,外面八角六槽,內部分為五級,全體構架都用木造,自地面至鐵剎頂,總高66米,底層八面之間,對面深度約30米,玲瓏宏敞,海內第一,高聳云端,晴時80里處即可望見。元至正地震七日,木塔巍然獨存,斗拱雄大,式樣繁多,塔身兒乎運用了全部遼代斗拱手法。設計之精,技術之高,歷千年而不壞,不愧為國家瑰寶。1934年中國營造學社來此測繪,印有報告。(今有《應縣木塔》專書行世)。塔后有大殿,前有金大定四年殘幢。

  游北寺,寺系金大定二十一年建的寶巖寺,山門內有重熙九年經幢。大雄寶殿前有皇統二十八年幢。萬歷時鐵鐘,系1200斤精鐵鑄成。藏經閣失修,原有佛經6柜,今存2柜。有萬歷乙卯所刻《南屏凈慈寺志》二十卷,分訂五冊。

  凈土寺在治東北,傳為后唐明宗祖廟,金天會二年又造,大定二十四年重修。山門內有遼重熙九年經幢,金代補刻。

  又游東街南寺,即覺興寺,參觀關帝廟,城隍廟。覺興寺建于唐太和三年,天福三年焚,清康熙六十一年、雍正四年、乾隆三十一年重修數次。

 

木塔西南面中彈損壞情況  1950.7

 

 

渾源 8月19日至24日

 

 

  摘自《考古組旅行日志》

  19日:由應縣乘大車赴渾源途中,晚宿于西辛莊。

  20日:上午由西辛莊至渾源縣城,下午至圓覺寺查看磚塔及永安寺。

  編者注:上面內容傅先生日記缺記,特補入。

 

  20日,至渾源縣,付大車費5萬元,下榻縣政府。先后游圓覺、永安二寺。

  園覺寺,俗稱小寺,金正隆三年僧玄真建,明成化重修,1930年廢,1945年又毀于日軍軍火,壁畫殘存,有八角九層塔,磚之長度5、7、9、10厘米,方磚廣13厘米。寺內磚塔,據塔上石刻題字:寺重修于至正二十六年七月十四日及成化五年二月初十,奉訓大夫知渾源州事南宮關宗修,周瑀刻,有正德、嘉靖、康熙二十八年。塔內撿得“嘉定通寶”一枚。釋迦塔每面磚壁刻字,我和閻文儒、宿白抄錄其文如下:

大定四年……

天會三年三月二日來到此……/蔚州

 

南 面:嘉靖二十二年五月初一日信士/劉天□亡妻李氏男□忠發(fā)/心重建

    □月□日來……

    天會十□年十一月旦日

    正德十八年四月廿一日/云中衛(wèi)后所/百戶□□□

 

西南面:萬歷丙子重修釋迦塔(右側字剝落)

 

西 面:至正二十六年七月十四日……康熙三十八年六月吉日

 

西北面:明昌三年……

    大德五月四日初三日到此

    正德三年二月初七日忻州生員

    大定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

    生員田寶玉來此

    嘉慶十二年六月初八日第五祖入體

 

北 面:□年鼐……

    大清咸豐九年八月十七日重修

    嘉靖二十二年六月初十日

    大同渾源州□村里人殷廷……

    □□元年十二月山東青州府、

 

東 面:西京……州

    中統五年

 

東南面:至正陸年陸月二十九日張夢樣閑間到此

    至元貳拾柒年伍月初五□□□到此

 

  此面嵌有石刻一方,文曰:“奉訓大夫知渾源州事南宮關宗,史目曹州李昉,儒學學正濟南于璧,訓導慶陽劉端,化主道士段廣、張漢升、龔禮、張通。成化伍年二月初十日重修,舍人周瑀刻”。其后又刻:本州殷世□……同玩,□李欽蔚州人,……。

 

圓覺寺釋迦塔  1950.7

 

  永安寺,俗稱大寺,在城東北隅,建于金代,有古碑四。其中《大永安禪師銘》記建筑沿革,其文曰:

 

□□公□住持神川大永安禪師銘

 

  神川永安寺者,古之道場,經烽火后,僧亡寺廢,惟法堂鐘樓至□□□摧矣。/□□□□有本郡節(jié)帥高君水安居士,其子仲標樂善居士家備,為□/□敬三寶因夙世,曾行于布施,故今得享于富饒,□里大修伽藍,□/存,實高君之力也,于此寺有大因緣,焚香擇火,朝夕殷勤。/

  □子相謂□,若非革其律居,終不能興,宜得大禪老王之延接萬□,以增郡邑之□/

  維時,聞□□歸云大宗師,退居竹林,禪學道行,蔚為時稱,若得之供□/□門之□幸也,乃馳疏敬請,師欣然而來駐錫,不數年,創(chuàng)建佛殿云堂,方/丈府庫,輪煥一新,成大叢林,尊師為第一代。蒞事精嚴,動有師法,衲□/望風而來,眾□咸百千指,師將示寂,謂眾曰:吾于此寺所撫有三殿□/圣容,三門藏教,未得完具,它日兒孫當有繼我者。邇后,雖經數大住□/窮智極力,竟不能振。一時齋粥,尚猶不絕,況藏經三門□□□臺西□/砌墁階□□州重云彩繪大殿,至元己丑永安虛席,寺門執(zhí)事,謀功□/□□州執(zhí)節(jié)高仲揮宣武將軍高琰,聞保德州承天寺云溪嗣法,西□/□公長老歸云重孫也,有德宗師馳疏邀之,師諾然來居,不再年,罄□/盂創(chuàng)建大解脫門五楹,聳若化成。次年,遇大壇越/

  宣差入都,魯經過神川,感師之德,聞敘藏經之緣,遂捐已財寶鈔五千,/以充經價,偏化信心,所獲不啻前數輪貲一萬貫,置貝章六千軸,□/□□六百個。三門嚴麗,藏經煥然,成一時之壯觀。遐邇見聞,嘆未曾有。/觀其西庵舉止威重,作事不凡,以為歸云再世矣。緣寺告成,寺門甫□,/倦于應接,思求□□而□退休。官員耆宿洎功德主具疏,復請,堅辭□/應。有奉訓杜侯任之神川,慕師之道義,憫師勤跡,謂副寺文興曰,□□/長老住經幾何?興曰候自至元已丑退堂,癸已莫秋,太守曰若斯奇人,/世固罕有,前后五鼓為大緣事,其功弗淺,益(宜?)志諸石。庶千載之下,聲名/不朽,亦激后昆奮思齊之心耳。一日,杜侯挈朋吏李璉同副寺之謁余□/之記。愚自矜□,奉訓杜侯氣量若湖海,皎然如日月,秉性忠直□懷□/落,鮮德薄緣,焉肯崇信,辭讓不獲而謂曰,事之隆者故有待于時,而□于人,雖有人而不遇其時亦不能成。縱遇時,不得其人,亦不能成。矧此□利高天發(fā)心□□為倡,尤值休明之時,功求圓而中廢。/今西庵老歲□/以疲之際,□風凋瘵之時,興于此殊勝緣行如此饒益行其所謂難□/能為之事與,因直書以為記。

  至元三十一年,歲在甲午初夏,未明□□中竜□宮退隱西巖撰,大永安禪寺監(jiān)司文興立石。

  大寺僧首座道□,云中石匠劉□(升?)刊。

  奉訓大夫渾源州牧兼管諸軍培(備?)□奧內□□寺□杜讓立石。

 

  按永安寺于元延佑二年四月創(chuàng)建于永安居士孫將仕郎前本州判官都元帥高璞,明清碑記均作高定。

  其正殿額為傳法正宗之殿,有壬午夏太原龍山段士遠所書“莊嚴”二字,壁畫、供養(yǎng)人有元人裝束者,且題信官、信士施鈔兩數。有題“康熙知州功德主信官宣成義”者。此寺于洪武十六年、嘉靖二十二年、萬歷十五年、康熙十八年、乾隆二十六年三十四年、嘉慶十一年及民國二十四年皆重修。有弘治六年三月造綠彩陶爐,高2尺5寸,腹圍5尺。夕陽下山,未及詳覽。

 

永安寺傳法正宗殿  1950.7

 

 

  渾源城,五代后唐筑,龜形,與貴州城形同。山雄水秀,士女技巧,18萬人,土產豐富。游其地者,流連忘返。有煤炭之利。以白土為肥皂。亦多芨芨草,能造紙,又有名酒。城南20里下盤鋪有大磁窯燒黑瓷大缸。城東30里劉家莊產黑白小瓷碗,城西北15里下韓村及桑頭村以黑沙瓷的沙鍋著名。

 

  按渾源城在渾河之南,其附近為渾河所沖積的平原,其南為恒山山脈。臨平原之處,多形成懸崖絕壁。城西南山勢平緩,覆以黃土,利于耕植。李峪河自李峪口外流,當河之東岸,即李峪。李峪在縣西南15里,其東南2里為廟坡,傳說1923年陳二皮(一說系高風岐)發(fā)現銅器于此。(一云在北陽峪山城,城以磚甃成,周里許)出土時架以木柱,上層有銅劍、銅鏃、銅環(huán),下層古物排列整齊。一批20余件,由估客于某購去;另一批十七八件為縣長謝承恩追繳,存縣中。一度在民眾教育館陳列,輿論建議公賣興學,一說其后舊經三十八區(qū)(?)送至陽高,在縣民眾教育館展覽后,歸山西某軍人之手,運北平打磨廠大德亨銀號,古玩鋪僅零星購去甲片、盔扣、銅劍,其大件銅器下落不明。其后部分又在上海出現。據說第一批古物發(fā)現四五年后,農民在廟坡西百余步耕地,又得銅器一批。當時法國古玩商宛涅克正在晉北收購鄂爾多斯銅器,秘密與五區(qū)雙松寺僧人洽商,以20萬元買了20余件,運往巴黎;盧屋博物院購去15件,其余分售于英、法、美、德、瑞典等國。當時國內外宣揚,以為這批晉國春秋銅器和戰(zhàn)國秦式、淮式等銅器不無關系,在歷史考古上有重大學術價值。《北平晨報》也發(fā)消息,印成畫刊,說山西六郎城發(fā)現了珍貴文物。惟傳說不一,我們這次來渾源也決定前往勘查這批古物的出土地點及其情況。

  21日,以6萬元雇大車一輛,發(fā)李峪村,8時20分出發(fā),經過2小時即達。初渡發(fā)源于南峪的柳河,旋涉出自李峪的李峪河,經玉泉寺,寺后有關帝廟,今為小學所在。東南2里至峪門村,東行1里半,至古物發(fā)現處,巖土崩塌,已失原狀,僅在附近拾得木化石、石刀、石環(huán)、彩陶片、黑陶豆若干。有黑而薄的陶片,厚度約2厘米。彩陶紋飾,有近似馬家窯者。又有繩紋灰陶片,據云是公元前1700年至2000古物。午飯后考查了新石器時代遺址,在雷雨中返縣城,經西門內總孝義坊(初建于清道光間,光緒九年縣志局又立貞烈及節(jié)孝總坊于此)返寓。

 

  22日,乘大車考查境內古跡古物,首游玄空寺。出南門八里,由唐莊入磁峽(磁窯峽),經虹橋口入石洞,觀公輸子遺跡,傳石峽上有張某刻“紈扇風葫蘆人過此”摩巖,未見,前行經懸空寺。下午至下極坡(即下盤鋪),觀乾隆及民國所建北岳木坊,游龍王廟。廟內供蔡倫祖師,今為小學所在,有白衣殿、三元觀,觀中有明隆慶畫磚。涉水至玄空寺,寺初建于北魏,寺架木建于懸崖側,故又稱懸空寺。

  過嘉靖十八年所建石坊。又前傳為大白遺跡,明成化立廟,磁峽東崖刻“李白壯觀”四字,今祠宇倒塌。又前行云閣虹橋,兩峽鑿孔架巨梁,構樓于上,據以守口,可謂天險?;蛟七|神冊初,肖阿古只徇山西諸郡縣下之。天贊初,與王郁略地燕趙,破磁窯鎮(zhèn)。楊述程《登恒山記》以此為宋初把守三關處。此地在金代為應州渾源縣磁窯峪,此寺金大定八年四月十五日由吳國成妻邢氏重建,有大定十八年正月廿七日南陽韓巨書《西京宣寧縣石佛院西圣佛巖壁記》,明萬歷十八年、清乾隆十六年二十三年及同治三年皆曾重修。按此建筑凡六區(qū),樓閣通連,有至三層者。廟南石洞,深3丈,今已淤塞。東壁萬歷辛丑刻“白云堎穴”四字。居高眺望,興盡而返。

  23日,游恒山廟。恒山為五岳之一,西漢神爵元年北岳恒山于上曲陽,以此為下廟。后魏自代祠恒山,即《水經注》的元岳。泰常三年四月祀恒岳。唐失河北,石晉割燕云十六州于契丹。宋人守正定,遂與遼以白溝河為界,于是宋兵不能至岳下。明弘治十五年,詔建廟于恒山,但仍祭曲陽,及至清順治十七年始復以恒山為北岳。

  晨起,山高不勝寒,海拔2110米,早飯后登岳,五里至亭子嶺,游馬王龍王廟,道士言恒山有十八景,會仙府、得一庵、紫芝峪、夕陽巖、白龍洞、潛龍泉,果老嶺,白虎峰、白云堂,翠雪亭、望仙臺、集仙洞、通玄谷、步云路、琴棋臺、石脂圖、碧峰嶂、虎風口,還有金雞玉兔、翠柏蒼松、瑤草琪花。雖各有所指,但多附會景物,亦不及盡覽。前行有“北岳恒宗”石刻,2里至虎風口,有弘治乙卯介石、摩巖及萬歷十七年碑。至金龍口,古松蒼翠,崖有“大明成化甲辰”所刻“□(疑為瞻字)岳”二大字。前行為同治所建“永奠冀方”木坊及洪武十二年、十四年、十五年張聚所撰《重修記》碑,又前為醴泉亭,歷一百又三石級至“貞元之殿”,有民國廿一年北岳全圖刻石。午尖于此。飯后入殿內,有元泰定三年三月所造鐵鐘,鑄“大同路渾源州岳神山童泉觀”等字。有弘治十六年造大鐵鍋。道士董水禮,廣靈人,現年七十歲。又東北行登山巔,下瞰渾城如土垤。西南至奎星樓,東游碧霄宮,俗稱九天宮,供奉女媧及圣母后土娘娘,衛(wèi)房子孫娘娘,太乙瘡科娘娘。供奉女媧之廟尚不多見。其東為文昌廟、關帝廟、靈官廟。其外有仙人墳。南為太王廟。正殿之西為金雞御碑亭,后有雕造木龍,旁有嘉靖九年摩巖。俗傳嘉靖三十五年,帝索求“玄藝”于曲陽下廟不得,而于此得之。

  廟藏乾隆《恒山志》四冊,又有藏經,有道人楊自修所記:“藏經套四百八十號,同治七年六月一百四十九號”。其后為飛石窟、寢宮、梳妝臺、還元洞,有萬歷六年又戊寅銘。旁一洞,有永樂三年、萬歷三十二年碑,今已堵塞。其上有梯可登洞口,相傳昔有道士羽化于此。此殆即飛石窟,有弘治七年九月大同知府閭鉦所撰并刻《飛石窟記》,文中有“漢隋祀渾源,五代失河北之地,宋守正定白溝河為界,至明修廟石”等語。按石大小為9×4×1.2厘米。

  24日,再游大永安寺。觀殿前□□四年歲次丙子九月甲子朔六日己已石幢。殿內東朵殿壁有至元三十一年甲子題記,言至元己丑修,宣武將軍高琰癸已施工。東廡有小塔,其韋陀木刻像涂以金,重八十斤。其前為鐘鼓樓,其后為鐵佛舍,今已坍。

 

陽高 8月25日至31日

 

  25日,趨陽高故堡鎮(zhèn)調查漢代墓群。陽高距故城堡72里(舊云六十里),以3萬5千元雇驢車1輛。9時出發(fā),行50里,1時半至殷莊,光緒所鑄鐵鐘銘作晏架莊,從此走上山坡,經紅土溝、五里泉至大王村,去殷莊已30里,有清大學士吏部尚書李殿林(宣統時升海軍都統,卒1917年)的養(yǎng)年別墅,下榻于其故居,風景幽靜,水亦甘美。

  26日,晨,登程,北行15里至桑干河,上架索橋12節(jié),建于1940年,內戰(zhàn)時為國民黨軍炸毀2節(jié),旁有光緒十六年孟夏李殿林所撰普濟橋碑,署翰林院編修。此地通陽高。橋旁撿得殘豆,底印圓圈,中有十字,聞曾出土紗帽翅云。前行為靳家洼,東北二里至故城堡,古墓群在村東南15里梨圓溝河兩岸,日本人初擬掘2墳,在故城及村南2里,其后先在17號墓區(qū)發(fā)掘3墓,次年在溝東掘了25墓,溝西45墓,高者6.1米,安家皂村西8墓,村北8墓村東10墓共掘88墓。掘畢,鼓吹葬骨于原處,(聞1943年發(fā)表了簡報)。

 

 

古城堡漢墓分布圖  1950.7

 

  27日,九時由村南行5里,調查日人所發(fā)古墓情況。休息于村東安家皂觀音廟內,廟有康熙、乾隆時修建碑記,西要泉村出土五銖錢,閻如捐獻村南出土的陶罐。

  28日,鄉(xiāng)人言村東南常發(fā)現陶器及二三銅鏃,深七八尺處發(fā)現更多。靳家洼村民捐獻古物數件,化私為公,值得表揚。敵偽時期,日人騷擾不堪,村南有避敵窯洞。

  29日,雇牛車2輛,車價共7萬元,1小時行6里,發(fā)陽高。西北5里至下陽城,10里至靳家窯,換車北行,西北3里有大堡,大可6畝,村有700人,生活困難,村缺水,井深9丈,收糧5百石則繳糧百石。北行經黃土坡,高山屯,過吾其河北行40里至大白登村。村東40里,傳有金雞玉兔。過大白登河又20里,雨,至陽高縣,下榻縣政府。有陽和東路府江夷大將軍炮,重2萬余斤。北城有井,水與地平,深至3丈多尺。民諺說陽高城有“四大街八小巷,還有七十二個毛毛巷”。

  30日,采集標本交陽高車站托運北京,采集品140公斤,按17級貨品計價,至京30公里,運費4萬1千元。

  陽高分十區(qū),是一等縣,土地總數10380050畝,行政村291,自然村5748406戶,男110116人,女94703人,合計204819人。銅1斤價3800元,錫1斤4000元。

  縣有南北西等寺,上午游西、南二寺。西寺即云林寺,門樓左右有“皇圖萬載固”“佛法億年新”等字。南寺即永福寺,大雄寶殿額是天順八年物,大梁書“宣德八年上梁大吉”等字。崇禎辛已陽和城守備張岳重修,藏經先后經過乾隆五年、四十七年、六十年,嘉慶二十二年,道光六年,咸豐二年,民國三十二年,多次清查,后送火神廟保存,有明蘇文楊氏所造鐵佛。佛頭已斷,傳原在元代白登縣。午飯后游真武廟及北寺。北寺,即廣寧寺,明宣德辛亥創(chuàng)建,重修于正德戊寅、嘉靖庚子。據嘉靖二十九年重修碑,大雄寶殿修于成化甲辰,崇禎辛已張岳再修。又游玉虛宮,太監(jiān)石巖創(chuàng)建,弘治十六年太監(jiān)楊定修,東西廡為五祖七真,康熙癸酉建木坊。其北為陽和臺,萬歷四年建,今圯。登奎星閣,嘉靖二十三年重修,并鑄真武銅巨像。

  31日,6時43分,搭火車返回北京,票價3140元。下午8時23分至西直門站。

 

原文《雁北考古日記摘要》載于

《雁北今古》1988年第2期第51頁—61頁

 

 

應縣木塔遼代文物整理組合影  1979年7月

左起:畢素娟、鄭思淮、傅振倫、史樹青、張暢耕、馮鵬生

 

 

拜讀《雁北考古日記摘要》小記

解野草

 

  《雁北今古》1988年第2期發(fā)表了我國考古學家傅振倫先生珍藏了30余年的《雁北考古日記》,這是一份難得的寶貴資料。它的發(fā)表,對于研究和編修雁北史志將有很大幫助。

  然而,由于當時條件所限及時間倉促,作者在日記中出現了一些方位、數字上的疏錯,也或許是發(fā)表時排印上的誤漏,使得日記中某些地方有明顯的錯漏。今將我拜讀日記之時所作的幾處小記摘錄如下,并為日記中個別處冒昧作了注釋,不妥之處請傅先生及廣大讀者指教。

 

  7月20日所記:“下榻察哈爾省立師范學校”,當時的大同尚歸察哈爾省。察哈爾省于1952年撤銷,其后大同重劃歸山西省雁北專署。日記中的“省立師范學校”可能即現今的大同一中所在地,六十年代前后稱“大同師范”。

  22日所記:“公布本團預算1500萬元……”,系用我國解放初舊幣單位。舊幣1萬元=今幣1元。“1500萬元”即合今日的1500元。“每人每日食量三斤十二兩”用的也是我國舊重量單位,即1斤=16兩。但此數似有誤,每人每天不可能進食三斤多糧食。“過河五里為無愁坡,有元魏所筑平城故址。”文中的“河”即今御河。“元魏”即“北魏”,也稱“后魏”。“武宗幸大同時即駐蹕于此”,武宗即明正德皇帝朱厚照。據《明史·本紀》十六及《武宗長編》記載,明武宗曾于正德十二年(1517年)、正德十三年(1518年)兩次來巡游大同,民間流傳他到大同西街鳳臨閣酒家調戲酒家女的故事。今大同鳳臨閣飯店及北京居庸關的“白鳳冢”都與此故事有關。京劇《游龍觀鳳》即唱此事。

  23日“出山塞口”,應為“進山塞口”。佛字灣在武州塞東口之內,由大同前去必先入東塞口,然后才過佛字灣,故“出”應改為“進”。第3行:“金重熙……”,“金”應為“遼”。“重熙”系遼代興宗之年號,而金代無此年號。

  24日第二段中的“高山城…”即今新高山。同段“是北通左云、右玉之要沖”中“北通”應為“西通”。因為左云、右玉皆在高山城以西,而不在以北。

  25日的第二段:“城西五里有土城,為舊城址。”“五里”應為“十五里”,這里的土城即今舊高山城。

  27日“……下午游上華巖寺”,“巖”應為“嚴”。“寺西向”應為“寺東向”。大同的上華嚴寺面向東座落。

  28日所記岱岳境內有“日中城”系誤載。“日中城”應在懷仁境內原“第三作村”(今曰金沙灘)之東南。

  12日最末行:“……自洪洞大柳樹”,“大柳樹”應為“大槐樹”。今山西洪洞縣仍有“洪洞大槐樹”古跡。

  30日所記言:陽高至北京30公里顯然有誤。“30公里”應改為“300公里”方妥。

  31日所記說陽高至北京的火車票價為3140元,“3140元”舊幣只折今幣3角多,顯然不可能,故應為31400元,可折今幣3.13元,較為合適。

 

原載于《雁北今古》1989年第4期63頁

 

 

車馬大店

 

 

校對:雪 芳

編輯:邢學琳

關鍵詞:

山西景區(qū)

恒山

相關新聞


恒山愚人|三大優(yōu)秀傳統文化讀懂厚道北岳

游客來到北岳恒山,除了欣賞雄渾壯麗的恒山自然景觀之外,更多地想了解北岳深厚的文化底蘊。


民國麻席珍 | 癸酉(1933)登恒岳記(附詩文)

現在的古城渾源,談起保護較好之古民居必提“麻家大院”,原院主麻席珍也隨之有了熱度,似乎人因住所而聞名。


民國高良佐丨1935年晉北考察行記

1935年春,南京國民政府派遣國民黨中央執(zhí)行委員邵元沖、中央監(jiān)察委員張繼為代表,赴陜西祭掃黃帝陵。祭掃活動結束后,邵元沖作西北視察之行,先后赴甘肅、青海、寧夏、內蒙古、山西等地視察,秘書高良佐一路隨行,凡沿途所見所聞,皆筆之于書,在當時各大報刊發(fā)表后,引起強烈反響。


民國蔣維喬丨1918年《恒山》圖冊

1918年9月,北洋政府教育部參事蔣維喬奉教育部令,視察山西學務,乘便禮五臺、謁恒岳。9月21日由北京啟程,先乘火車到石家莊,到太原;再乘架窩赴五臺山、恒山;然后于10月13日由大同乘火車返京。


民國邵元沖丨1935年北岳考察紀略

1935年春,南京國民政府派遣國民黨中央執(zhí)行委員邵元沖、中央監(jiān)察委員張繼為代表,赴陜西祭掃黃帝陵。祭掃活動結束后,邵元沖遂作西北視察之行,4月25日自西安啟程,先后赴甘肅、青海、寧夏、內蒙古、山西等地視察。